Search

剛回到韓國家的前幾天,覺得「還是自己家舒適」,跟美男說我一個人好像在這裡待久一點也沒問題,
  • Share this:

剛回到韓國家的前幾天,覺得「還是自己家舒適」,跟美男說我一個人好像在這裡待久一點也沒問題,

畢竟韓國的家可能是有生以來所有家具、物品都一一嚴選、花了心思打造,和在日本是寄人籬下、隨時都要想著「總有一天會離開」的那種感覺很不同。

過了幾天後,樓上住戶的「巨大打呼聲、孩童奔跑聲」甚至「父母控制不了情緒的吼鬧聲」讓我逐漸意識到「啊~在韓國沒有錯!」

也或許是我對聲音敏感,也或許原本住大樓就得忍受樓上下住戶的「生活噪音」,但日韓的民族性真的光在住宅這點也可看出差異。

日本可能只要過了幾點後洗衣服、製造聲音或是小到連花盆的土灑到別戶都有可能成為被檢舉的原因……韓國共同住宅雖然也有詳細規定一些規則,有時也可以去檢舉,但大多最後也只能忍受,因為對方可能不會鳥你。

只是短暫回來個幾天就算了,若長期住在那裡,我們就會去抗議了吧!

像我們現在即便沒有住在那,除了每個月的貸款以外,還得負擔基本的水、電、瓦斯、管理費用,

我:「我們住在這的管理費,怎麼跟沒住時差沒多少?而且管理費還有越來越漲價的趨勢,要不要搬去別的地方?」

美男:「搞不好其他地方更貴啊!」他說的也不無道理。

後來某天,看到了一群大樓管理員大家戴著口罩,在拆無數的滅火器紙盒,才知道今年冬天,社區發給每戶一個滅火器以備不時之需。

之前都沒有過,也或許是我們不在所以沒收到也說不定。

或許,昂貴的管理費就用在這個地方吧!讓我回想起住在那個家時,有時發生一些事需要管理員幫忙時,大多能得到協助。也在寒冷的冬夜裡,看過他們拿著掃把掃著雪,為的就是要讓居民不要走路滑倒。

我想,每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地方,如何適應當地生活,可能是我跟美男這種海外遊子需調整自己的課題。

也許有些粉絲搞不太清楚我們到底住在哪裡?也或許我們的生活和其他人有點不同,但也很想分享給各位世界上有這樣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。

在日本時我們騎著腳踏車去超市、在韓國時我們開著車去賣場、在台灣時我們騎著摩托車上市場……無論怎樣的面貌都是我們。

寫在回韓國家,有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Instagram ID:snowflowernana
出身在台灣恨不得變成日本人的Super哈日族,也如願的在日本就職,原本想?
View all posts